“深化课堂反馈
打造优质教学”
课堂是神圣的
当你开始和孩子产生交流
此时你就是课堂的把控者
孩子们是否在状态
我们大人的语言
孩子们是否能听明白
孩子们是否能动作到位
都是要靠教师的现场指引
所以我们知道
自己到底做的好不好吗?
#教研组下课堂
深化教学改革#
by:舞蹈组&教学研发中心
分组式教研课堂 分别针对教研
美的引导
舞蹈所有的动作都建立在良好的体态之上,良好的体态不仅仅是舞蹈的基础,也是孩子一生的礼物。
我们常见的体态问题有:梗脖子、耸肩、肩胯四点不正、后背松散、肋骨外翻、掀胯、坐胯、骨盆前倾、膝盖内扣、倒脚、蜷缩脚趾等等,有非常多的细节,不仅仅是挺胸收腹抬头一句话这么简单,需要我们长时间引导和纠正。
学员日积月累的问题,可能被指出很多次还没改正,但我们不能不指出学生的体态问题。
如果一个老师放任学生歪着肩膀、撅着屁股练基训不管,那我们就是不合格的。
我们不仅仅是在上一堂舞蹈课,不是为了孩子能不能学会下腰劈叉,完成多少个训练组合……
我们是和孩子们一起经历幼儿期的成长,一场美的教育之旅,孩子们通过舞蹈收获的是对于自己的思考,种下一生美好的种子。
与美好相遇的过程
就是教育的过程
小花每周一次大研课
基础一定要打牢
舞蹈是非常讲究基础的艺术,其实任何一种学习都没有快捷之路。
注重基础,不等于借着打基础的理由,让学生日复一日沉沦于枯燥的基本功训练中,磨灭学生的兴趣。
在打基础的同时,能不断增进学生对舞蹈的了解,让学生接触到更进一步的东西,那才是真的好老师。
负责任的老师不会让孩子一节课打开横叉/竖叉,这种行为看似教学效率高,其实是拿学生的身体健康在赌。
负责任的老师是让孩子经过长时间的基础练习,让孩子自己都能看到显著的进步,为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到骄傲和庆幸。
美是教育的本质
美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
注重细节的引导
平时接触舞蹈比较多的人,会用“舞感”形容一个孩子有没有跳舞的天赋。
“舞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想象力+细节+协调性。
想象力是由老师引导的,细节靠老师提点,协调性靠学员自己长期的练习。
关于想象力,苏联女芭蕾演员乌兰诺娃曾这样引导学员:“你要像露珠从叶子上掉下来那样跑!”指导吉赛尔二幕双人舞结尾的舞姿时,女演员需要倚靠在跪着的男舞者身后做一个Arabesque,乌兰诺娃指点说:“不要真的靠在男舞伴身上,像一朵云依偎在山头那样就行了。”
有水平的老师总是能用生动的语言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很快找到舞蹈中的质感。
不同年龄层次的学员,他们的理解力不同,当然训练技巧是不同的。比如年龄大的学员,用语言引导我们就能做到一个动作;年龄小的小朋友我们就需要指导他们体验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的身体感受。
关于细节,有时候一个头的朝向、一个眼神、一个延伸、一个发力顺序的改变……这些可以言传身教的细节,只要多加注意,稍做调整,就能提升学生的舞感。
比如胶州秧歌的质感和蒙族舞之间到底有何不同呢?它们能适用同一种舞感吗?其间的各种细微区别,必然需要老师点明才能知道,而感觉的培养,必须要在细节之上细细地打磨。
总说相由心生,其实在舞蹈也是一样,我们心里有什么,跳出来就是什么。在舞蹈教学中,就看舞蹈老师往孩子的心里放了什么,万物生长,皆有可能。
教育就是要将一个童稚、蒙昧状态的人
养成一个独立而有认识美、善、真能力的人
从课堂中来 到课堂中去
及时反馈 实践到课堂中
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教研组通过一系列“下课堂”,走入一线教学课堂,所有老师的教学全部把控,把好的地方提取出来,大家一起深化,如何将舞蹈课堂打造的越来越好。
教师们也将总结成果实践到自己的课堂中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优化解决方案,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将整个教学环节打通,将每位老师的创造力打开,我们在做着一件美好的事,不忘教育初心,给孩子们更优质的艺术课堂,也是在成就更棒的我们!
我们不断向内探索
细化教学分解,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让孩子们因艺术而受益
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艺术课堂
建造属于他们的美妙世界
因为我们始终相信
艺术陪伴成长
是孩子一生的礼物